2023年,是广州开展大规模田野考古工作70周年、南越王墓发现发掘40周年、南汉二陵考古发掘20周年。
70年来,考古从“冷门”变成“显学”,考古遗址、考古现场从“车马稀”到“门庭若市”,文物从“默默无闻”到成为“网红”……众多新变化、新趋势让人欣喜,也带来很多新挑战,比如考古发现如何与城市协调发展?考古遗产的保护与展示利用如何进一步优化?公众考古与考古成果传播怎样更好地拓展?考古如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11月28日-29日于广州举行的“新时代考古:保护、研究、传承”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会聚一堂,对众多前沿问题展开探讨。
南汉二陵博物馆和康陵展区远景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70年来,广州究竟有哪些重要的考古发现?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专家们介绍,广州,古称“蕃禺”,地处中国三大水系之一的珠江入海口,南邻大海、北通中原,是国务院1982年公布的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发祥地和中国民主革命重要策源地,也是改革开放前沿地和岭南文化的中心地。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置桂林、南海、象三郡。南海郡尉任嚣筑番禺城,为南海郡治,是广州建城之始。公元226年,三国吴大帝孙权分交州置广州,“广州”自此得名,至今无改。
麦英豪先生在南越王墓主棺室发掘(1983年)
据介绍,广州是中国受现代考古学思想影响最早的地区之一。1953年,配合城市建设,广州揭开了大规模田野考古工作的序幕,被列为全国“城市考古的重要据点”。70年来,广州考古取得显著成绩,在全国具有较高的影响力,被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誉为“全国城市考古的一面旗帜”。南越国宫署遗址(1995)、南越国御苑遗迹(1997)、南汉二陵(2004)获评“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南越王墓于2021年被评为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广州汉墓》《西汉南越王墓》在文物考古界和秦汉史研究领域影响深远。麦英豪先生被评为20世纪“中国知名考古学家”。
增城金兰寺遗址远景
狮象遗址考古工地研学活动
从化狮象遗址远景
黄埔陂头岭遗址航拍远景
1953年以来,广州考古发现、抢救和保护了大量地下文物资源。广州地区史前先秦考古成果丰硕,以从化狮象遗址、增城金兰寺遗址、黄埔陂头岭遗址、南沙鹿颈遗址等一批重要史前先秦遗址的发现,极大地充实了广州地区的史前先秦考古材料,为探索距今6000-2000年前广州以至环珠江口地区的人类社会面貌,以及岭南文化形成、发展及融入多元一体中华文化体系的历程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北京路千年古道遗址各时期路面遗迹剖示
南越国宫署遗址发掘现场
中山四路东汉、晋、南朝城墙角台遗址发掘现场
南越王墓发掘队全家福(1983年)
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发掘现场
历史时期考古成果精彩纷呈,尤其秦汉考古更是广州考古之重点,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北京路千年古道、南汉二陵及历代城墙遗址等重要考古发现,记录了广州自秦统一岭南建城以来2200余年绵延不断的发展轨迹。海丝文化考古实证层出不穷,汉代波斯银盒、珠饰、玻璃器,北宋西村窑,南海神庙明清码头遗址等考古发现,和文物史迹、文献记载相印证,见证了广州自秦汉以来2000多年持续不断与海外地区交往交流的历史,实证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东端的重要港口和商业都会,是广州开放开拓、多元包容城市特质的生动体现。
这些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让广州的历史轴线极大延伸,广州历史的信度显著增加,广州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广州的城市记忆和历史图景变得丰满、鲜活而生动。
广州市地下文物埋藏区
广州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70年来,文物保护法规制度、机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1951年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1994年《广州市文物保护管理规定》率先实施,2013年《广州市文物保护规定》率先实行“考古前置”,2014年广州公布了第一批16片地下文物埋藏区,2015年广州施行《广州市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前考古调查勘探程序暂行规定》,进一步明确考古工作程序,并成立广州市文物局行使文物行政管理职能,2019年在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加挂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中心和南汉二陵博物馆的牌子,进一步拓展了广州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空间。这些措施为广州城市考古与考古遗产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法规保障和人才基础。
进入新时代以来,广州文物部门和考古工作者深入挖掘、广泛传播文物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创新文物合理利用方式,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拓展传播渠道,通过经典陈列、特色展览、考古工地研学、馆校合作、媒体宣传、文创产品开发等等形式,活化了广州厚重的历史场景,吸引更多人走近文化遗产,让文物考古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 见习记者陆漪蔚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维宣(部分图由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维宣
通讯员 穗文考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刘丽琴